不少人认为近视眼的人不老花。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近视眼的人与其他人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的眼睛里,也要发生一系列的衰老退化的现象。首先是水晶体的核逐渐加大并变硬,晶体的弹性越来越小,其次是睫状肌的肌力逐渐变弱,因而发生了在看近处目标时,缺乏必要的调节力,出现读书写字困难的现象,这就是老视,俗称老花眼。
但是,近视眼的人发生老花后的表现又与一般正视眼的人不同,因而所需要的眼镜度数也不一样。一般正视眼的人40岁以后开始老花,到45岁时大约老花+1.00—+1.50D左右,50岁时老花+2.00D,55岁、60岁和70岁的人则分别为+2.50D、+3.00DS和+4.00D左右的老花,但是近视眼的人发生老花后所需要的眼镜度数,就要根据他们原有的近视度,以及他们的具体年龄等情况而定了。比如一位近视-3.00D的人,不论他到了多大年龄,只要他的近视度不变,那么,他看远处就一直戴着他原来度数的近视镜。但随着年龄增加,40岁以后,他在阅读写字或做近距离细微工作时所需要的眼镜度数,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比如他到了50岁,眼睛也发生了+2.00的老花。那么,他看近时所戴的眼镜度数就应该是-1.00((-3.00D)+(+2.00)=-1.00D),即近视-1.00D。同理,他到了60和70岁时,他看近时所戴的眼镜度就应分别为零度(本光)和+1.00D了。
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会看到:戴着原来近视眼镜的老年人,在看书写字时,往往需要把近视眼镜摘掉。还有的人即使摘掉眼镜,看近处仍然不合适,还需要把目标移近或放远些。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因为在近视眼的基础上,又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老花所引起的。
这样,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即近视眼的人发生老花后看近所戴的眼镜度数,应该是他原有近视度数与该年龄应有老花度数的代数和了,而二者抵消后的度数,就是他看近所应戴的眼镜度数。但是,在我们为近视者配老花镜时并不能就这么简单了事。而还必须考虑到个人戴镜者的个人体质、营养、工作环境、职业要求及个人习惯等各方面具体情况,再经过充分地试戴后再最后具体定度配镜,这样才能为近视者配一副合适的老花眼镜。
正常的眼球大体上是个正圆球。眼球的后璧有一层能感受光线的视网膜,正前方有一块双凸透镜样的晶状体。在看近处的东西时,由于眼球睫状肌用力收缩,晶状体就会因自身的弹力变凸,屈光率相应增大。相反,看远处的东西,就放松睫状肌,把晶状体拉扁。眼睛就是通过这种办法调整焦距,让远近不同的物象焦点都能恰好落在视网膜上。
眼睛近视时,眼球的前后径比正常的眼球长。看远处的东西时,尽管睫状肌已经完全放松,晶状休已经被拉到最扁平的程度,物象的焦点也只能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到达视网膜上的是一个敞开了的朦胧圈,因此眼睛看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近视眼大多数是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之间的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因为这个时期的眼球正在快速发育生长,还不稳定,没有定型。所以,不良的用眼习惯足以造成眼球畸形,就像不良的坐姿能造成驼背一样。但是,他们的眼睛还是年轻的、富有活力的,只要戴上一副适当度数的凹透镜,就仍然能正常地运用睫状肌和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像正常的眼睛一样看远或看近。
眼睛老花时,尽管眼轴的长反正常,但是由于衰老,睫状肌的收缩能力和晶状体的弹性都降低了。也就是说,其眼球晶状体只能保持一种比较扁平的状态,没有能力把它调节得再凸斗点。因此,看近处的东西,物象焦点总是落在视网膜的后方,视网膜上的只是一个还没有聚成焦点的朦胧圈。虽然这时也可以戴上一副老花眼镜(凸透镜)来矫正,但老年人毕竟和青年人不同了,青年人戴上眼镜以后还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调节能力看远看近,老年人在看远的时候就必须把老花镜摘下来。这种情况在年轻时已形成近视眼的老年人身上尤其明显:他们的衣袋里常常装着两副眼镜,一副是看近用的,因为他老花了;另一副是看远用的,因为他的眼轴还是那么长,依旧是近视眼。
曾经,近视一族会选择两副眼镜替换以解决视物不清的问题,后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渐进多焦点眼镜出现了,直到科技发达的今天,更新、更便捷、更舒适的解决“近视+老花”难题的方案已经成为了40+人士的最佳选择。
其实不止近视+老花,即使有远视、散光都能通过配戴渐进眼镜来解决。
美丽岛多焦镜引进高新检测设备,推出专业22项视光学检查,视力检测更精准、更快捷,并详细采集瞳高、瞳距以及镜眼距、前倾角等眼部数据,排查不适宜配镜的健康隐患等,一次检测,相当于给眼睛做了一个全面“体检”,为眼病预防、视力呵护、科学配镜提供强力支撑与保证,复杂性视力状况配镜接近零误差。
阅读此篇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