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焦镜(渐进多焦镜)的设计理念是在双焦镜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是受限于当时的工业水平,这一设想没有成为现实,直到1951年,法国视光工程师贝尔纳·梅特纳兹(Bernard Maitenaz)开始研发新的眼镜模式,他希望能够将看近、看远、和包括误差过度的看中间三个区域融合到一枚镜片之上。
但是看似简单的增加一个区域,梅特纳兹和同事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过8年的潜心研究,1959年梅特纳兹终于将渐进多焦的原理成功运用到镜片上,以屈光度循序渐进的变化方式,将同一镜片的远视光区和近视光区连接起来,自此人们在一枚镜片上即可同时拥有远距、中距及近距所需的不同屈光度。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法国人民一致的好评,不久便传遍整个欧美地区。
后来,80岁高龄的「渐进多焦镜之父」梅特纳兹在被记者问到“是什么启发您想到渐进多焦镜这个概念”时,梅特纳兹回答道:
“记得在我25岁那年,我的父亲开始面临老花的困扰,必须随身携带两副眼镜,换上换下,以应付日常生活中不同距离的视力需要,给他的生活带来了相当的不便。作为一个视光工作者,我非常渴望能做些什么来帮助我的父辈更好地享受他们的老年生活,为此我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看来,老花眼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困扰我们的一大视光问题。
多焦镜的中国之旅
多焦镜 的出现,彻底解决了人们的大部分眼部视光问题,我们用一副眼镜就可以看近、看中、看远,彻底拜托了带着两三副眼镜不停摘换的麻烦。但是这样一款造福人类的产品却迟迟没有进入中国。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艰难的岁月中,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加上文革的动荡局面,还有南方邻国的南北征战,整个亚洲可以用混乱来形容。所以像多焦镜这种局限性的科技产品,根本不会找到空间。
直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我们才开始真正的接触外面的世界。无数的外国文化开始进入中国,无数的中国企业家开始自己的试探。多焦镜也在这个时候开始慢慢的被国人知晓。
当时的多焦镜在欧美地区已经是成熟的产品,上到政商精英,下到平头百姓,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都会选择多焦镜来应对自己的老花问题。在慢慢的商业往来中,中国人慢慢知道了这种神奇的眼镜,一副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眼镜,戴上以后,却可以看远、看中又看近,神奇的使用体验让多焦镜瞬间变成了神秘的高科技视光产品。
但是由于这种技术都集中在一两家世界大厂的手中,我们只能花费高昂的价格去国外购买一副“为外国人设计”的多焦镜。然后漂洋过海带回国内,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损耗与损坏更是无处维修。这种神秘又糟糕的用户体验给多焦镜的第一次中国之旅划上了不完美的句号。
国外的镜片大厂看到中国庞大的中老年群体,也尝试过将多焦镜带到中国,但是在没有采样、科普、营销的前提下冒然将昂贵的“一副眼镜”送到中国推广,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小小的一副多焦镜,成了我国老花群体眼中一座虚幻的孤岛,无数的中老年人还是要日常携带一副随意购买的老花镜,需要时临时戴上使用,用完后再摘下收好,殊不知这种购买老花镜时没有经过专业的验配,购买以后也不再复检调校,一副眼镜戴到底的错误方式,不但给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无法刺激国内高端多焦镜市场的发展,致使我们始终无法用到真正的顶尖科技视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