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屈光不正。过去 60多年内,近视发病率快速增长,并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发病年龄提前,发病后呈进展态势,大大增加了高度近视的 发生率,高度近视病理性改变、高度近视并发症也随之增多。这种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负担,促使近视治疗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对于近视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均没有统一认可的方法和标准。越来越多的研究肯定各种光学矫正和药理学治疗的益处,但缺少明确的证据证明何种治疗方法能很好地控制眼轴增长。因此,探索确切有效的近视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周炼红在疑难病杂志《近视的药物治疗和光学矫正研究新进展》一文中指出,渐进多焦镜片具有缓解近视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基于近视眼发生的调节理论和离焦理论,多焦渐进镜的设计采用了从远光区到近光区逐渐改变镜片前表面曲率半径的原理,不仅能使患者在各个距离上获得清晰视力,且在相同的距离下佩戴多焦渐进镜后患者所需的调节力仅为佩戴普通单焦眼镜时的 1 /3 或 1 /2,起到了减少调节力的作用。”
孙艳丽等关于不同矫正方式对视网膜周边屈光状态影响的研究,以 40 例受试者的右眼作为测量眼,采用自身对照横断面研究的方式,分别在佩戴多焦渐进镜和单光镜的状态下测量中心凹、鼻侧和颞侧视网膜 10°、20°、30°共 7 个角度的周边相对屈光度 ( RPRE) ,M 值和 J180、J45 的值。经分析发现 M 值、 RPRE 值均随偏心角度增大,远视性离焦量增加,且周边6个角度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与单光镜比较,多焦渐进镜矫正状态下的 M 值和 RPRE 值更偏向近视性离焦。
周边视网膜相对中心凹偏远视性离焦使得眼轴增长是引起近视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多焦渐进镜能在各个距离获得清晰视力的基础上,还能减少部分周边远视性离焦量,使其向近视性离焦偏移,理论上应该能控制眼轴增长和近视进展。然而,近视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多焦渐进镜在近视发展的控制上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调节、集合、缩瞳反应是视近时的三联运动,长期佩戴多焦渐进镜理论上有加重隐匿性外斜视的风险。宋冰清的研究将108例患者分为内隐斜组和非内隐斜组,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光镜组和+ 1.50D 渐进多焦组。随访 1 年后比较各组近视进展量,结果显示内隐斜组和非内隐斜组佩戴多焦渐进镜的患者近视加深度数与单光镜组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或 P<0.05) 。此结果支持渐进多焦镜片具有缓解近视进一步发展的作用,并且对于内隐斜患者渐进多焦镜片缓解近视进展的效果更好,是渐进多焦镜片的最佳适应证之一。但该试验的随访时间较短,渐进多焦镜片对眼位的长期作用还需更多的观察研究。
除不适于外隐斜患者外,渐进多焦镜片也不适用于基础近视较深者及两眼屈光参差较大者。使用渐进多焦镜片向两侧视物时渐进区屈光度的变化会带入不规则性散光,使视物变形、泳动。为了适应多焦渐进镜的使用方法,患者看远处时注视点在镜片上方,看近处时习惯性头后仰和眼球下转也会引起眼球形态的变化。因此,关于多焦渐进镜缓解近视进展的长期作用及最佳适应证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